特稿:香港听见少数的族裔(2)

时间:2018-05-20 13:05内容来源:联合早报 版阅读:新闻归类:香港澳门

语言是最大难关

长期为少数族裔提供服务的非牟利慈善团体“香港社区网络”服务总监范国辉接受《联合早报》访问时指出,对香港20多万名少数族裔来说,中文是第二语文,多年来他们在香港生活,面对的最大难关就是语言。

范国辉说,香港有小部分专为少数族裔而设的中小学,但同学之间只讲家乡话,不讲中文,结果是学不好中文。大部分少数族裔学生的中文科不及格,无法升读大学,只好踏入社会工作,但由于不谙中文或只能阅读和书写简单中文,因此难以融入香港社会。

数据显示,香港民政事务总署目前共资助六所服务中心及两所分中心,为少数族裔人士提供就业服务,但实际情况是,愿意提供就业机会给少数族裔人士的雇主不多。少数族裔往往只能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工作。

范国辉批评,个中原因并非是少数族裔的能力问题,很大程度是雇主潜意识歧视少数族裔。他举例说,大型企业如巴士公司经常埋怨招聘不到司机,但巴士公司却一直不愿聘请少数族裔人士,全港数万名巴士司机当中,竟然没有一个是少数族裔人士。

他说:“大部分少数族裔人士都很有责任感,也懂得简单中文,沟通没问题,但巴士公司含糊其辞,说他们不适合当司机。我问过相熟的巴士工会朋友,原来巴士公司担心少数族裔的样貎与华人不一样,会引来乘客投诉,所以一直不敢聘请少数族裔司机。”

就业难导致贫穷

香港少数族裔就业困难,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很多少数族裔家庭贫穷。

根据港府公布的《2016年香港少数族裔人士贫穷情况报告》,2016年香港少数族裔的贫穷人口,在政府恒常现金政策(包括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等)介入前后,分别为4万9400人及4万4700人,贫穷率分别为19.4%及17.6%;同一时期香港整体贫穷率,在政策介入前后则分别为19.9%及14.7%。

若按族群分类,南亚裔贫穷人口在政策介入后有1万7900人,占整体少数族裔贫穷人口逾四成,其中近半(8600人)是巴基斯坦裔,印度裔及尼泊尔裔则分别为4300人及4000人。

少数族裔可成为劳动市场生力军

香港社会普遍认为,近年香港劳动力持续下降,随着人口老化,预料情况将更严峻,少数族裔正好可提供宝贵的劳动力资源。

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主席陈章明指出,过去10年,香港的少数族裔人口持续增加,即使扣除外佣,其增长仍比全港人口同期年均增长率高出3.3%,年龄中位数34.5岁,也比整体人口的41.9岁低。陈章明说:“他们绝对可成为香港劳动市场的生力军,填补劳动力不足,促进香港长远发展。”

陈章明以餐饮业为例说,该行业几乎全年无休,但在传统节日如农历新年、清明节期间,不少华裔员工需要离港探亲或祭祖,少数族裔员工在这种时候便能补上,解决人手不足的情况。

但回到现实,这个美好的愿景却是说易行难。除了教育和就业被忽视,少数族裔也不时因为文化差异而难以融入香港社会。

平机会推广种族平等信息

为了响应联合国的呼吁,并向市民推广种族平等的信息,香港平等机会委员会(简称“平机会”)每年都会举办公众活动。今年3月21日,“平机会”举办了“推动种族共融·企业有责”研讨会,邀请来自不同行业的管理层参与研讨,讨论企业在塑造多元文化工作团队时所面对的挑战。

有企业嘉宾在会上分享了一个个案:员工投诉少数族裔同事随身携带小刀上班,担心这会让办公环境造成危险。经了解后才知道,根据印度锡克教的传统,男性随身携带象征勇气的吉尔班(kirpan)匕首,这就正如一些宗教信徒在身上佩戴十字架或佛像那么普遍。

“平机会”前年公布的一项研究发现,居港少数族裔人士在获取货品和服务时普遍遭遇歧视。研究也发现,不少货品和服务供应商,对少数族裔存有既定观念及偏见,而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可能是导因。

在日常生活中,香港人较少接触少数族裔,不太了解他们的文化,因而产生误会。近年大批南亚裔假冒难民身份到港就业,“假难民”对香港社会造成极大困扰,不少港人的怨言殃及池鱼,连带在港土生土长的少数族裔居民也受到牵连,遭到言论的歧视与中伤。

赞一下
(0)
0%
赞一下
(0)
0%

相关栏目推荐
推荐内容